近日,無膜棉品種選育和栽培技術被攻克,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團隊成功培育出了新品種“中棉619”,據了解,無膜覆蓋條件下生育期120天,平均產量可達350公斤/畝,HIA具有耐鹽堿、耐低溫的特性。這一技術的新出現解決了新疆棉田“白色污染”——農膜問題。新疆占我國植棉總量的80%以上,農膜覆蓋能增溫保墑、抑制雜草和防病抗蟲等,但隨著農膜使用數量的增多,很多農膜殘留在土壤中,其分解產生的化學物質會破壞土壤結構,降低土壤肥力,更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。因此,我國自2014年起,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加強農膜污染治理。文章開頭提到的技術就是解決農膜污染的一個創新方式。2020年9月1日起,農業農村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生態環境部、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印發的《農用薄膜管理辦法》開始實施。其中表示,鼓勵針對不同農作物研發“易鋪易回收”鋪膜技術、無膜種植技術等。在2019年我國還在馬鈴薯、煙草等適宜作物上積極開展示范推廣,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繼續推進替代技術與產品的研發應用,降低地膜覆蓋依賴度,探索農膜污染防治的新路徑。除了上述提到的農膜污染治理方式外,回收再利用也是呼聲較高的處理手段之一。2014年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中提出要求,2020年農膜回收率基本達到80%以上。到2017年新疆40個覆膜大縣回收率已接近80%,內蒙古14個農膜回收示范項目建設旗縣的農膜回收率超過80%。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已經有很多地區開始探索廢舊農膜回收模式,建立網點和貯運中心,集中回收各轄區范圍內農戶和農業生產大戶產生的廢舊農膜,并建立了“戶集、鎮街收、區處理”的市場化回收利用體系。回收上來的農膜經過分揀打包后,送往加工企業,廢舊農膜經清洗、打碎、熱化等工序后,最終變成全新的塑料再生顆粒,經加工后又可生產出新的塑料制品。盡管如此,我國農膜回收仍存在部分地區的農膜回收體系不健全、農戶回收殘膜積極性不高、地膜回收利用價值低等問題。專家指出,綜合來看,我國當季農膜回收率普遍低于2/3,特別是超薄地膜,老化后易脆難回收,而且含秸稈、土壤等雜質多,回收后再利用成本高。據國家發改委、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的《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》,將“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.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”。這為各地方解決農膜污染問題提出了首要任務,隨著超薄農膜的禁用,可降解農膜的研發力度也將不斷加大,相關技術的不成熟、不穩定、成本高等問題將迎刃而解,從源頭緩解農業面源污染。
文章鏈接:環保在線 https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13867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