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島農村生活垃圾分類“各顯奇招”
截至目前,全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村莊(社區)占比已達到78.7%,今年底要全部覆蓋
自1月6日青島進入“強制垃圾分類時代”后,垃圾分類成為最火爆的話題之一,不僅在城市中,農村也不例外。與城市不同的是,農村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和處理方式均有不同的特點,基于農村的實際情況,在農村推行垃圾分類不能“一刀切”,而是應該因地制宜、因村制宜,探索適合于農村的路徑、方法和制度。
據青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村鎮處處長李建新介紹,自2018年在全市成片區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以來,通過堅持黨建引領、黨員示范、全民參與的原則,將垃圾分類推向高潮。截至目前,全市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村莊(社區)占比已達到78.7%,并探索出多種分類模式,形成了適合本地實際的分類經驗。

生活垃圾分類用上“智能神器”
在青島西海岸新區藏馬鎮孫家屯村,如今每戶門前都統一放置了一個40升分類垃圾桶,垃圾桶背靠的墻上則固定著一個智能展板,上面排列了四個按鈕,分別對應“可回收垃圾、廚余垃圾、其他垃圾、有害垃圾”。
“這就是我們施行生活垃圾分類的神器!”孫家屯村黨支部書記畢鑫告訴記者。
去年7月,孫家屯村被定為青島西海岸新區首個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村。如何讓村里186戶560余人養成垃圾分類習慣?畢鑫接到這個任務時“壓力山大”,“好在鎮上領導支持,針對垃圾分類試點,藏馬鎮先后召開5次黨政聯席會、12次群眾座談會和工作現場會。我們村里也組織了多次頭腦風暴,最終確定了怎么分、怎么收、怎樣可持續三個重點問題。”
根據垃圾分類的有關要求,結合農村生活的實際,孫家屯村確定了“4+1”分類模式,將農村生活垃圾分為有害垃圾、廚余垃圾、可回收物、其他垃圾和煤灰、爐渣等幾個類型,并成立了由4名保潔員和1名垃圾分類管理員組成的垃圾分類收集隊伍,配置5臺垃圾運輸電動車,保潔員每天早晚兩次上門收集垃圾并進行分揀,再運往定點垃圾分類站,等待市政部門統一收集處理。
如果平常垃圾桶滿了怎么辦?據畢鑫介紹,每戶門口智能展板上的按鈕與保潔員手機APP和垃圾分類工作站大屏幕即時連接,在人工集中分類收集時間之余,農戶如有垃圾分類投放需求,可通過一鍵呼叫系統實施呼叫,保潔員即時上門服務,確保全村垃圾分類不留空白。“以前全村一天能產生20多桶垃圾,實施垃圾分類后,現在8桶垃圾還盛不滿,而且日產日清。”畢鑫說。

“競爭激勵法”,讓村民“愿意分”
“5.9公斤廢紙板,1.2公斤易拉罐……”1月9日下午,在嶗山區沙子口街道東麥窯社區垃圾分類低附加值積分現場,工作人員對村民李紹舉運來的紙板與易拉罐稱重積分,加上原有積分,卡內累計有120分,李紹舉用這些積分兌換了3斤新鮮雞蛋后高興而歸。
據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王梅信介紹,為了激勵村民參與垃圾分類,沙子口街道為每戶家庭都開通了‘綠色賬戶’,一戶一卡,采用實名制。“每天早晨6:30—8點進行垃圾定點投放,其他時間社區無垃圾桶、無投放點。對垃圾分類較好的居民給予餐廚垃圾每公斤2個積分的獎勵,此外對可回收垃圾也按照市場價格進行回收并積分,極大提高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。”
除此以外,社區還設立起“點贊墻”和“紅黑榜”,對分類優異的農戶給予一定物質獎勵。“我們充分立足農村是‘熟人社會’的特點,實行‘獎優促劣’,使得農村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較城市社區更有優勢。”王梅信告訴記者,村民們一開始是在爭榮譽,幾個月堅持下來,大家嘗到了甜頭,垃圾分類從“推著走”逐漸過渡到了“主動干”,如今垃圾分類已成為大家的生活習慣。
在督促農戶分類投放習慣養成的同時,收運環節的分類也要“抓得緊”,為此,沙子口街道實行“責任鏈條制度”,把控垃圾投放、轉運和處理整個鏈條的有效分類。王梅信介紹說,垃圾分揀員、收運司機和垃圾處理廠人員環環相扣,后一個環節需對前一個環節的分類工作進行監督和負責,若前一環節分類不達標,后一環節則有權拒收。
據了解,沙子口街道還通過吸引社會資金分別建立起建筑垃圾、大件垃圾與綠化垃圾處置廠。通過實現資源化回收利用,真正達到垃圾減量化目的。截至目前,沙子口街道已在39個社區開展垃圾分類工作,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85%以上。

按1:120的比例配置垃圾分類“檢察官”
黨員干部帶頭示范是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有效推動的關鍵。70歲的遲忠信是萊西市經濟開發區草泊村的一名老黨員,自去年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后,他便多了一個垃圾分類“檢察官”的角色。每天早晨、午后和傍晚這些垃圾投放比較集中的時段,他都會在自己的責任區內巡回檢查,遇到村民投放垃圾他會現場指導糾錯。
像遲忠信這樣的垃圾分類“檢察官”,萊西市按照每120戶配置一名督導員的標準,總共選聘了1179名。據萊西市垃圾分類辦公室負責人介紹,萊西在全市建立起網格化監督管理體系,組建市、鎮、村三級監督管理隊伍,實行“市級月考核,鎮級周檢查,村級日巡查”的三級考核制度,各村莊成立黨員干部分類工作隊,并選拔專職分類監督管理員,形成了管區干部包村、村黨員干部包戶、分類監督管理員入戶的網格化監督管理體系。
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探索,我市各區市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均取得了突破,膠州市推行“1+6+1+X”的分類模式受到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的肯定、城陽王家曹村社區通過建設垃圾分類“靜脈產業園”,創新摸索出一套村內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的“王家曹村”經驗、即墨田橫島度假區探索引入低溫熱解爐等做法、平度市則在各村推行“七個一”垃圾分類標準……
2020年,是我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沖刺之年。據李建新介紹,今年青島市將建成農村生活垃圾鎮級終端處置站7處,打造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達標示范村100個,力爭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100%。